珠海空管站开展安全生产月雷雨天气复盘

- 编辑:5moban.com - 18

拙文在投稿时原本有一段话: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证明作为现实历史人物的舜是不是真正从事过这两个行为。

或者说,一个是为了恢复远古大同世界而反对文明时代任何狭小的私人集团利益,而另一个则是在为一个人对天下苍生的剥夺与压迫进行理论上的证明与辩护,这就是他们根本的不同之处。其次,两人对儒家最看重的自然血缘都持批判立场。

珠海空管站开展安全生产月雷雨天气复盘

用今天的话说则是,是政治文明重要,还是物质文明重要。韩非子说:尧禅天下于舜,舜作食器,流漆墨其上,于是国之不服者十三。但在一生勤劳、兢兢业业的儒者来说,实在没有工夫与杨朱一类的游手好闲者斗嘴皮,这也许就是我们无法看到墨家回应杨朱的原因吧。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再往下讲,杨朱甚至推论出尧舜不如桀纣的结论,彼四圣虽美之所归,苦以至终,同归于死矣。

而儒家的韩非子也是因为吸收了老子的政治智慧,才把孔子的仁心转换为政治家的铁石心肠的。出于儒家关心政治权力与文明中心的惯性思维,他们都强调对君主内心的道德立法是通往仁政之路的起点,而区别则在于具体方式上,孟子从性本善出发,强调的是通过内在意识反省来唤醒一个人被遮蔽的良知良能。转引自梁启超:《李鸿章传》,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六章。

王泗原《楚辞校释》注高丘无女:女,美女,以喻贤者。[3] 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原载1928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号。人们说屈原对楚王的从一而终是爱国主义,这其实是很可笑的:照此逻辑,孟子离开祖国(鲁国)、移居国外,到处宣讲儒学,劝人称王,简直就是卖国主义了。丈夫,则天下男人无不可。

他批评说:以现代的价值、比如以功利的标准来证明儒学的价值,这样妾身未明的传统文化,如何能令人信服地成为现代中国的文化认同之所在?[17] 对此,我有两点疑惑: 其一,功利的标准难道仅仅是现代的价值吗?难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中竟然没有功利价值?我不禁想起南宋大儒叶适的名言:‘正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

珠海空管站开展安全生产月雷雨天气复盘

儒家没有哈姆雷特式的困惑: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分明是棒打鸳鸯,禁止梁山伯和祝英台谈恋爱,正如禁止罗密欧和朱丽叶谈恋爱。唯其有如此这般的春色,才值得去买。儒家在取得独尊地位之前,原本是在野的,并不在朝。

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所谓人尽可夫,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记载的雍姬和她母亲的对话:(雍姬)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其实,山东不仅是水泊梁山草寇的根据地,也是儒家的故乡和根据地。自从屈原以来,中国文学形成了一种审美传统,叫做香草美人之喻,即:士大夫把自己与皇上的关系比喻为妾妇与夫君的关系。

斯人既逝,吾身何寄?儒家在今天的心境,正如徐志摩的诗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文选》吕向注无女:女,神女,喻忠臣也。

珠海空管站开展安全生产月雷雨天气复盘

时而又姓了原(原教旨儒家),时而又姓了后(后现代儒家)。[13] 这首词的词牌是《念奴娇》,我不知道是不是宋江的有意识的选择。

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 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制度的儒家化恐怕意味着:帝国制度是儒家的儿子,而不是儒家的夫君。《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词中所说的凤城春色,表面上是说的名妓李师师,实际上是指的宋朝皇帝。然而近代以来,儒家化的制度和制度化的儒家都解体了,帝国已逝,儒家犹存。词中讲山东烟水寨,也颇有意思。

这时候,孤苦凄切的儒家才陷入了文君新寡、妾身未明的境地,以至沦落风尘,乃至沦为游魂[6]。[18] 其二,假如现代中国的文化认同不能依据现代的价值,难道应当依据古代的价值吗?那么,古代的价值包括哪些内容?是不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那一套?再者,依据这种古代价值而建构起来的所谓中国,那还是现代中国吗?作者这种把传统文化、儒学和现代的价值截然对立起来的思维模式,实在很成问题。

比如宋江——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宋江,就把自己去京城与皇帝勾兑比喻为买春,即今天所说的嫖妓。钱杲之说:女喻贤臣可配君者。

[15] 宋江自己要做丈夫,那么皇帝呢,又不能明媒正娶,而那个时代又没有婚外恋之类,就只能是他宋江买春的对象了。然而很快就闹出了新婚别的变故,变成了21世纪的大陆新儒家,心里产生了一种要与民主与科学晨告别的冲动,于是就妾身未分明了。

……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这里尤须注意:所谓春色不是别的,恰恰是现代价值。而其选择委身于新外王,也就是选择和民主与科学举行暮婚。本文开头说到,有学者也提到妾身未明。

我总觉得,比起今天的许多儒家来,宋江更像一个真正的儒家。进入 黄玉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儒家 妾身未明 。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上面那些话,恐怕有过多的男权主义色彩,女性读者会不高兴。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

[2]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句经典独白。比如今天有一部分儒家主张恢复古礼,诸如三跪九叩之类,在我看来,这就是染上了传统的梅毒。

《楚辞章句·离骚序》说: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转自杨成孚:《〈离骚〉求女解新论》,《南开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5期。那咱就换一种说法吧:在这个男女平权、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时代里,儒家是否男儿身并不要紧。不仅如此,那时的儒家,分明之身是不是妾身,抑或竟是男儿身,也是一个问题。

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10] 关于屈原诗中的美人自喻,例如王逸《楚辞章句》注哀高丘之无女:女以喻臣。

[8]《孟子·滕文公下》。所以,儒家的身份认同问题,不仅涉及妾身是否分明的问题,更根本的是儒家究竟是妾身还是男儿身的问题。

[16] 见《周易·革彖传》。真正的孔孟之道,那是孟子讲的大丈夫[9],原本是男儿身,何来妾身? 由此看来,妾身不论未明、已明,都是变性的结果。